- · 《船舶物资与市场》栏目[06/29]
- · 《船舶物资与市场》刊物[06/29]
- · 《船舶物资与市场》征稿[06/29]
- · 《船舶物资与市场》投稿[06/29]
港口忙 贸易旺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20年,面对世纪大流行、世纪变迁,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将逆势增长。亮点突出,助力全球经济复苏。这背后,离不开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外贸政策,也离不开众多市场主体的积极行动。

2020年,面对世纪大流行、世纪变迁,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将逆势增长。亮点突出,助力全球经济复苏。这背后,离不开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外贸政策,也离不开众多市场主体的积极行动。
构建以国内国际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,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,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。今后,本版将继续聚焦外贸领域生产经营第一线,通过一系列个人努力,展现我国经济澎湃的活力和强劲的韧性。
本期重点关注山东港务集团青岛港,看看这里的人是如何让外贸流程更顺畅的。
——编辑
终端站点运营商孙明明
《贸易在增长的感觉》是真的”
2020年12月31日,山东港集团青岛港自动化码头,“圣兰科大桥”轮靠泊105号泊位。
码头上,16台蓝色自动化桥式起重机一字排开,76台高铁起重机在堆场自由奔跑,83辆自动导引车来回穿梭,数十吨集装箱轻装上阵,精准堆放。生产作业忙而不乱,水流不息……
环顾四周,码头空无一人。站点外,一栋小楼矗立在一侧,进入控制室。桥式起重机远程监控员孙明明正对着6块大屏幕,码头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一览无余。眼下,他正专注于操作现场,远程监控集装箱的装卸:自动化终端上的每一箱货物都被系统自动扫描捕获并运输,他必须点击确认。
“今天是 2020 年的最后一天。我必须坚守最后的防线,为我们忙碌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。”孙明明说道。
与传统集装箱码头不同,山东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一座“5G智能码头”,多次刷新码头自动化装卸世界纪录。在这里,操作人员只需要监控现场的运行情况,并在运行异常时进行人工干预。
码头上一直有“人停机器”,孙明明和同事三班倒。他说:“像我一样,如果你在传统码头,你需要爬上50米高的桥式起重机,在驾驶室弯腰操作整个过程。不仅你的身体很累,而且操作可能不准确。但是在一个自动化码头上,系统会自动抓取集装箱,按照计划放置在指定位置,我只需要在关键环节和异常情况下进行干预,这比以前容易多了!”
不仅如此,疫情防控工作在中国,自动化终端也是工人的一道防护屏障。 2020年伊始,交通运输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,一方面,防疫物资和日常用品的转运需求迫切。另一方面,为落实疫情防控工作,自动化码头与集装箱卸货经营者实现“零接触”,在保障供应中转的同时,也为港口逆势增长带来了发展机遇。 “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!”孙明明说道。
港口一直是经济发展的“晴雨表”。 2020年一季度,山东港货物吞吐量和TEU分别增长5.1%和4.0%,实现逆势增长。与2019年相比,2020年孙明明每天要负责600多个集装箱,增加到700多个。他告诉记者:“在码头上,贸易增长的感觉真的很真实。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好越来越好,我们很高兴!”
外贸业务主管张军
“国家经济韧性强,信心充足"
"“艾森快车”号船顺利离港。"
"‘地中海阿莱娜号’船靠泊时间正常吗? ?”
在山东港青岛港前湾港区生产指挥中心,对讲机、电话声此起彼伏。
码头上,寒潮袭来,气温骤降。然而,新年伊始,码头上车满为患,一线作业依旧忙碌。两到三艘装载 20,000 个箱子的船同时靠泊已经司空见惯。今年1月1日,该港口迎来了新年第一艘集装箱船靠泊作业——299米长的“瓦莱尔快车”轮。
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张军用他的语气表达了自豪:“站在这里,看到码头上巨轮有序对接,真是令人欣慰。”
去年,受疫情影响,国际形势严峻复杂,港航业受到较大影响:一季度以来,大量船公司撤航、减航。张军表示,他也担心青岛港会面临“无船进港”和“无货卸货”的困境。 “看到今天忙碌的景象,一开始我真的无法想象。”
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各地复工复产,张军心里暖暖的。 “国家的经济韧性是强大而自信的,在关键时刻总会给人信心。这是我们的亲身经历。”张军坦言,“从去年开始,自上而下的政策是多多准确的,这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。凝聚了我们的力量,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”
政策强,要发挥优势,顺势而为。在地理位置上,山东港青岛港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黄河流域多省“出口”,有利于建设东北亚航运枢纽。2020年山东港青岛港口将共开通20条新航线,其中外贸航线14条。
文章来源:《船舶物资与市场》 网址: http://www.cbwzysc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8/1452.html